2011年12月7日 星期三

文具病

紙膠帶跟衣服鞋子一樣,永遠少一捲...

筆記本用的速度跟不上買的速度。

手帳的數量會讓人懷疑我有幾個2012年?

想統一筆記用本的樣式,方便收納,卻總是被新出尺寸花色的新品勾引變心。

對於裝訂與打洞、裁切以及手作封面、內頁、各種材質的書衣有種莫名的興奮感。

看見美麗的明信片、酷卡、DM,就會想著可以拿來拼貼成些什麼。

書桌上的文具盡可能統一色調,看見那一區都是橘色就非常有成就感。

把書房、書桌整理乾淨會覺得沒有安全感,就是要被滿~滿的文具、書籍包圍著才覺得溫暖。

一支橘色的平針釘書機還有騎馬釘釘書機的入手,事隔兩年想起來都會笑~

其實我覺得這樣還好,但是很多人認為這是一種病。

我病得很開心~XDDD
用著心愛的筆記具寫東西作筆記時,格外愉悅充實~

2011年11月11日 星期五

關於文創產業的想法

看了作家鴻鴻部落格中「劇場不是文創產業」http://blog.chinatimes.com/hhung/archive/2011/04/11/646179.html,頗有所感。

許多先賢們根據成功的「文創」產業,都可以歸納出許多萬變不離其宗的公式,神奇的是這套公式套到任何一個「成功」的產品上都是準的~但是按照這公式做出來的東西,卻未必成功。

有一本書是寫文創相關論文大概都會看過或提到的:「手感經濟」。其實整本書,甚或所有成功的產品,都只有一個準則:「心から」。

至於針對有效的客群做準確的行銷手法等等,這是牽涉到廣告或宣傳的部份了。

但是大部分的人還是會攪在一起,產品的構思、設計、製作,和品牌建立、行銷是必須密切結合卻並非一人或一種人之力可以完成的。

文中主題說是「劇場」,其實我覺得所有「產品」都是這樣~文創這個詞被泛用、濫用,只有表皮的所謂文化,擦兩下就會破皮了。好處是,一堆沙裡也會有一兩顆金砂,可以留給後人用來分析出更精準的文創成功公式吧~

PS1.即使是「心から」,也是需要時間沈澱、揮發、昇華,過程中的激盪與數據的調查也都是必需的...只是因為浮濫的概念許多商品淪於自嗨...

PS2.會舉這本書是因為它是很好吞嚥的泛論,並非什麼經典巨著...

2011年10月28日 星期五

刺激2011

最近常常想起這一年發生的波折。

2011開年第一波寒流,開始了送別的上半年。1月初,陪伴我們18年的LUCKY完成人間的使命,去天堂當天使了;2月,送走了外婆以及十幾年交情的老友。3月,疑似憂鬱傾向,看了一個半月的心理諮商;4月,參加師母葬禮已經對死亡這件事有點麻痺了,只是會心疼老師偶爾流露出的思妻之情,同時也確定延畢的殘酷事實。5月發生的事,是前幾個月震盪引發的反思所作出的決定,畢竟我不該把生命的權柄交給別人。6月7月,脫離低潮,論文進度急起直追,朝向11月研究計畫審查的目標前進中;8月,人生最大意外發生,一切又暫停…

已經10月底的現在,回頭看看這一年的混亂,即使餘波盪漾,現在算是相對安定了。這一切讓我分外珍惜,原來平安無事才是最大的幸福;而震盪過後依然有人守護在身旁,這幸福更是無限延展了。

2011年8月17日 星期三

對得起誰,對不起誰

我用了八個月的時間,學習到了投資失敗的經驗。

失敗的原因歸根結底,有三。
一、我太沒自信
二、我想得太單純
三、沒發現我的數學差到可以押掉自己

沒有什麼時不我與,也沒有什麼要責怪別人,畢竟我認賠殺出,
之前承了多大壓力,受了多少委屈都算了。

下次我會注意,別人當不當王八蛋不是重點,
重點是對真正愛我、重視我的人而言,我不要成為他們心中的王八蛋。

至於中間遇到倚勢欺人的人,容我弱弱的説,
我相信大宇宙的報償法則,一切交給上帝,
我的生命不再浪費在這上面了。

到此為止。

2011年7月2日 星期六

想念你,YOKO。

最近很悶。找出以前80、90年代的日文歌重新溫習,想到YOKO曾經翻譯過中島みゆき的EAST ASIA的歌詞,想找來看看,結果MSN的部落格卻早已停止服務了。

想找工藤靜香的歌,以前直接跟YOKO問就好了,此時再一次狠狠的意識到他已經離開了。

2月發生的事,然後留下來的人時間繼續轉動,總是要一些生活片刻的觸發,才會想到已經離開的人們,想到某事要找誰,或是覺得許久沒見很想念,才忽然想起「啊...已經走了啊...」。只有當思念無論如何再也得不到回應,才會感覺到那個地方缺了一塊。

算算認識有20年了,入行的第一份工作。當時眼中的他是個仰之彌高的大前輩,剛開始很難接近的樣子,後來漸漸熟了,才會感覺到他溫暖又不過熱的部份。

中間因為工作的更迭,聚散也是好正常的,因為在同個圈子,也是會有消息藉著朋友飄來飄去。繞了好多圈,20年間同事→朋友→合作筆者→同事兼朋友這樣的輪迴,也算是很好玩的了。

以前共事的每天,閒聊到什麼有興趣的東西,過個兩天連自己都忘記的時候,他會無聲無息走到身邊,突然遞過一本書或一片CD,還來不及說謝謝他就若無其事的已經走開,常常會虧他耍傲嬌,他也只是笑笑。

認識他的時候還是倜儻的青春少年郎,隨著歲月的流逝,胖了又瘦的他才分享完減肥經驗沒多就又胖回去,也意外的跟他多了減肥的話題;他的日文超級好,每次遇到使用上的問題都找他問;去唱KTV時他總是點那種挑戰「不可能任務」超高音的歌,還會跟我搶中島みゆき的歌;他也很喜歡京本政樹,儼然是自己以後樣貌的標竿。喜歡穿花襯衫和AB牛仔褲,下午固定會去買點心;還非常勇敢挑戰了香草可樂然後給所有人一個嗆快;從大然到FF,下班回家從來不說再見;沒有人的笑話可以比他冷又好笑……

告別式那天,小小的助念室外面,是長長的人龍,有些熟面孔,也有老朋友,更多的是我不認識的,他的朋友。一時竟有些開心,覺得這麼多朋友聚在一起真好,可是主角卻不在場。

他的離開對我來說,從震驚、不捨傷痛到平復,就像是心裡的位子有了空位,淡淡的,空空的。現在才有那個力氣,去感受、回味、懷念那空位留下的餘溫。

能夠這樣的常常被人想起,不知道他會開心還是覺得煩呢?

2011年6月26日 星期日

印記--外婆

我對婆婆最深刻的記憶,是趴在公公的書桌邊,看著她把一大張白紙裁成一張張的小方塊,然後用毛筆一張方塊一個字的寫著;然後用那些寫了字的小方塊,一個字一個字教我認,把著我的手,一筆一畫教我寫字。

要出門作客的時候,婆婆會幫我梳很漂亮的髮型,再結上她自己做的緞帶花。小學四年級的老師規定女生頭髮都要剪短,結果到高中之前我的頭髮再也沒留長過,國中為止大多也是她幫我剪,婆婆一面剪我一面玩鬧,剪完發現太短大哭的事情也是常有的。

小學六年級外公過世,婆婆開始美國台灣兩地跑,只要她在台灣,每天一定做早點,而且常常是創意料理,美味與否見仁見智,不過我都會捧場就是了。常常賴床遲到的我當然忘性堅強,提醒我記得帶車票手錶和眼鏡也是她的早課之一;因為我是個很任性、不喜歡的事情就不做的小孩,一直到高中為止,幾乎所有的作業都有婆婆的參與。

日本有句俗話:「疼愛到放到眼睛裡都不會痛」,她對我,也是這樣。

我一天一點一滴的長大,婆婆也一天一點一滴的老去。
終於,我離家了;終於,婆婆也飛不動了。
我在很遠的這邊,婆婆在很遠的那邊,要見面,很難。
每見一次面,婆婆就更衰老一點,我的心,就更揪緊一分。
我一直認為,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,都是她給我的。
她是我的啟蒙者、保護者。

上一次見到她,衰老得讓我瞬間停了呼吸。連兒女都常忘記的她,第一時間居然喊出我的小名。短短的一週多一點的時間,我常膩在她身邊問:「婆~小芬好愛你,你愛我嗎?」已經說話不清楚的婆婆,會慢慢的,一個字一個字地:「我也好愛你。」

最後一次,她躺在狹長的盒子裡,穿著紅衣服,帶著紅帽子,沒有畫得彎彎的細眉,嘴唇也沒了色調,瘦削得不像我認識的婆婆。我想她應當是歡喜修飾的,不能自理後便幾乎沒有打扮的餘力,感謝葬儀社的小姐幫忙,讓她還是美美的同我們告別。

我回到家,台灣的煩心事仍在繼續,加上同時間一個老友猝逝,正是心理最困頓的時期。那天,夢到婆婆。她摟著我,輕輕的說:「孩子啊,出門在外,做什麼事都要慢慢的,不要急,一步一步來,慢慢的,不要急…」醒來時那濃濃南京腔的餘音還在耳邊,淚水已經濕了半邊枕。那句話成為我度過低潮的定心丸,一直到現在。

我始終記得,她總是很注重自己的儀表,每天都仔細地畫眉、吹頭髮,穿著合身剪裁的旗袍和繡著紅花的黑色繡花鞋,很有精神、元氣十足,飛快的走在我前面。她也喜歡讀人生小故事之類的書,會講很多故事和諺語。一直到現在,我每次不小心吃多了胃痛,就會記起她跟我說「少吃多滋味,多吃壞肚皮」。
我喜歡聽她吃酥脆的食物的聲音,好像她吃的都比我的好吃。
還會做味道很奇怪的冰淇淋和果醬烙餅…

小時候讀《青鳥》,依稀有這麼一段,裡面主人翁到了回憶之國遇到過世的奶奶,臨別依依之際,老奶奶說:只要還被記得,就等於依然活著。

是吧!

2011年4月20日 星期三

我懂了--(100年沒更新了~)

有時候你看到的不等於我看到的,
如果不能理解也請至少接納。

有時候我感受到的不等於你感受到的,
如果不能同理也請至少了解。

如果曾經試著去理解、接納,
也會希望得到相同的對待。

人之常情。